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巴里巴盖垦区人民法院坐落于第十师北屯市,管辖5个团场,辖区面积达2755.12平方公里,跨越阿勒泰市、吉木乃县、哈巴河县、福海县等县域,其中边境线长达105公里,人口聚集的团场连队多在200多公里外,而一线法官却仅6名,团场职工群众长期面临“路途远、诉讼难”的问题。为更好回应群众司法需求,维护群众切身利益,巴里巴盖垦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以系统思维做实“抓前端、治未病”,探索出符合边境特色的司法服务新模式。
▌“望”字为先,提前预防“抓前端”
延伸服务阵地。积极融入第十师北屯市基层社会治理格局,挂牌成立了白沙湖生态环境保护巡回法庭、两个法官工作室及两个妇女儿童维权站,在边境线、连队社区、田间地头建立司法服务阵地,建立以法官、民警、司法行政为主体的联动机制,将信息收集、纠纷调处、群众工作延伸到职工群众家门口。
联动抓好前端。与团场派出所、司法所协同联动,针对团场经济特色,对农民工居住区、建筑工地、口岸经济区、景区等区域进行走访摸排,对涉农民工、涉劳资等易引发群体诉讼的问题,及时向主管部门发出预警,适时开展会商,提供法律支持,做实“未诉先办”。
主动治理“未病”。就指导调解和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,分析个案成诉、类案多发的原因,及时向有关部门发送类案司法建议1份,提出有针对性的法律意见和建议,促进从源头上减少案件发生。
▌“闻”风而动,做实源头化解
快速响应诉求。与12个调解组织对接,依托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的“总对总”在线多元解纷机制,形成覆盖多个领域的多元化解“链条”。建立人民调解、特邀调解人才库,将调解员编入速裁审判团队,健全“调解员初调、诉服中心跟踪调解、员额法官再次调解”的分层调解模式,开通司法确认“绿色通道”,实现纠纷“法院+团场”诉调对接全覆盖。
纠纷就地化解。搭建“人民法庭—法官工作室—巡回服务队”诉讼服务体系,完善“一团一法官”工作机制,巡回法官团队在各团场开展巡回审判34次,办理案件141余件,做实就地立案、就地化解、源头处理。
凝聚多元解纷合力。积极融入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大格局,压实诉源治理主体责任,协同基层政法各单位加强前端化解,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,指导特邀调解员将1000余件纠纷化解在团场、化解在萌芽,并为基层治理定向培育了调解力量,极大提升诉源治理成效。
▌“问”需于民,精准服务各方解纷需求
面向职工群众开展“巡回把脉”。整合立案、审判、综合行政、特邀调解多支队伍力量,为职工群众提供多样巡回服务,在团场建立“微信群”,通过微信群远程下单巡回服务项目,实现立案、审判、调解、普法、帮扶等司法服务巡回一次办理。依托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、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等线上程序,开展网上立案321件、远程司法确认87件、互联网庭审304件,基本实现“指尖诉讼”。
联合行政机关高效解纷。通过与相关部门开展联席会、听证会、交流会等形式,畅通行政与司法审判交流渠道,合力推进涉儿童权益、涉土地等纠纷化解,积极引导主管部门主动作为,高效化解纠纷。
为乡村振兴护航解纷。为减轻当事人诉累,同老吉木乃边境派出所一同建立“所长+法官”接待日制度,从“坐堂问诊”转变为主动到各团场里“巡诊把脉”,构筑高效便捷、成本低廉、就地化解的解纷“连心桥”。近年来,通过巡回方式,开展上门立案32次,上门送达68次,让司法服务“有温度”“接地气”。
▌“切”除症结,实质解纷“治末端”
做实定分止争。坚持将调解工作贯穿司法审判全过程,建立“两次分流、三次调解”工作模式,分调裁审有序衔接,近年来,通过“诉源、诉前、诉中”三道防线共化解纠纷491件。在立案阶段,对其中争议较大案件,为当事人分析诉讼风险、提出调解方案等,引导当事人对案件形成理性预期,尽力促使当事人握手言和,实现定分止争。
做实服判息诉。坚持判后主动回访工作机制,通过判后答疑、释法说理,推进当事人服判息诉,做到案结、事了、人和。
做实审执有效衔接。推进“立审执”一体化,破解因流程分割而产生的“就案办案、程序空转”等问题,建立“判后督促与执前督促”机制,实现矛盾纠纷彻底化解。